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江苏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2 01: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了解,江苏省中医院应用传统工艺生产成中药制剂“清宣解毒颗粒”,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所致咽痛、咳嗽、发热、鼻塞、流涕、乏力;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证候

据了解,江苏省中医院应用传统工艺生产成中药制剂“清宣解毒颗粒”,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所致咽痛、咳嗽、发热、鼻塞、流涕、乏力;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证候者。目前,该药投入临床使用后,广受好评。

【清宣解毒颗粒】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扶正祛邪。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所致咽痛、咳嗽、发热、鼻塞、流涕、乏力等;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证候者。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助力中医药抗疫,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指南,江苏省中医院紧急启动响应机制,根据上海临港方舱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外感风邪引起的咽痛、咳嗽、发热、鼻塞、流涕、乏力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等,国家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呼吸病专家朱佳教授牵头,江苏省中医院援沪临港方舱医院专家和江苏省中医院后方专家多次进行视频交流论证,抗疫专家组共同创制“清宣解毒”方,该方在医院门诊、发热门诊及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患者中使用,通过实践观察,经此方治疗,缩短了救治时间,患者治愈率明显提升,显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作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江苏省中医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治的临床研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组结合新冠肺炎临床特点,提出肺主卫外功能,肺气强,人体预防能力、抵抗能力就强,要固护卫气,就能达到治未病的预防作用。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以及叶天士的临床医案等古代经典名方研究,研发了院内制剂“芪参固表颗粒”,对易感人群或高密度接触人群,能起到一定意义上的预防作用。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全国多点散发,上海集中爆发。大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重症率和致死率降低,95%以上都是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多,但其传播力极强,因此,快速斩断传播链,运用中医中药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从而早日康复。

据抗疫专家组介绍,该方来源于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桑菊饮,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三方化裁而来。方中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桑叶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麻黄、杏仁、桔梗宣肃肺气而止咳,柴胡用于外感发热,发挥解表退热之功,四者共为臣药。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枇杷叶清肺止咳,马鞭草清热解毒,太子参健脾助运以助脾肺之气、扶正祛邪,共为佐药。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黄、杏仁、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扶正祛邪之功。

近日,由国家“岐黄学者”、省委“333”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教授,江苏省中医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朱佳教授及江苏省中医院防疫专家组,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临床特点,通过对发热门诊就诊及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密切观察、中医药诊治疗效分析,结合中医温病学理论,研制的“清宣解毒颗粒”,经过专家多次论证获江苏省药监局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号,目前该制剂已大量投入临床使用。

文章来源:《江苏中医药》 网址: http://www.jszyyzz.cn/zonghexinwen/2022/1012/859.html



上一篇:重庆永川为何在中医药发展中崭露头角?背后做法
下一篇:市中医院获批为江苏省中医护理专业化护士培训

江苏中医药投稿 |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 江苏中医药版面费 | 江苏中医药论文发表 | 江苏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苏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