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医创建的针刀疗法值得中兽医学习和应用

来源:江苏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22: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过学者交流,文献阅读以及网络视频观看,发现中医新近创建的针刀和浮针疗法,值得中兽医学习和应用,可促進中兽医针灸学的发展。特编撰此文,供志同道合者参考探索,並请不

通过学者交流,文献阅读以及网络视频观看,发现中医新近创建的针刀和浮针疗法,值得中兽医学习和应用,可促進中兽医针灸学的发展。特编撰此文,供志同道合者参考探索,並请不吝赐教。

1 针刀疗法

本文根据田存好、权伍威主编:《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M】,北京:中医药岀版社,2013年5月笫一版;张义、郭长青:浅析针刀疗法与中医学的关系,江苏中医药,2010,(42),5∶3~5;盖飞月、汤国祥:针刀医学简介,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11),11∶59~60.等文编撰而成。仅作下列简介;

针刀疗法不是毫针针刺和手术切开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单纯的西医疗法,针刀疗法在器械、理论基础和治疗术等方面都源于中医学,是一种借鉴了部分西医学知识的中医新疗法。针刀疗法与中医学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针刀器械是对九针中(如鑱针和铍针--詳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针灸操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带刃针的发展;针刀疗法以经筋理论为基础提出新学说;“以痛为腧”对针刀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刀治疗是对经筋病刺法的发展;针刀疗法是中医局部论治的发展。

2 针具

针刀技术的发明者朱汉章先生把针刀定义为:“针刀是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在体内完成手术刀的功能的医疗器械”。针刀器械来源于鑱针、铍针等带刃针,但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发展。与鑱针、铍针相比,针刀器械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二:一是前端有较窄平刃,只有1mm宽,二是尾端的针柄与针刃在同一平面内。该结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在不形成较大切口的情况下刺入人体较深层次,在深层次进行切开操作,临床常用于病变肌、腱、腱围结构的小范围切开和钝性分离,通常深达肌层,有时可深达骨面。另外由于针柄与针刃在同一平面内,可通过调整针柄来控制针刃的切割方向。所以针刀器械的出现丰富了针灸器械的类型,拓宽了针灸治疗的范围。针刀器械源于九针针刀器械分多种型号,但其形状基本一致,均分为针柄、针体、针刃3部分。针体细长,似毫针而略粗,前端有平刃,尾段有扁平的针柄,并且针柄和针刃在同一平面内。针刀器械的形状特殊,既像针,又有刃,形似“针”,实为“刀”,所以取名针刀,意为形状像“针”的“刀”。因为有刃的存在,所以针刀器械具有切割功能,古代九针中有与之颇为相似的针具。

3 针刀操作方法

3.1 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3.2 局部消毒: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3.3 局部麻醉: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1)1%奴佛卡因2-5ml/每个进针点。(2)2%利多卡因5ml左右/每个进针点。(3)2%利多卡因5ml,确炎松A1ml,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4 持针的方法:右手食指和拇指揑住刀柄以控制刀囗线的方向,中指托住针体,置于针体的中上部位,如果把针刀看作一个杠杆,中指就是杠杆的支点,便杠杆针体根据治疗的需要改变进针角度。无名指和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作为针体在刺入时的一个支撑点,以控制针刺的深度,在针刺入皮肤的瞬间,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方向和拇、食指刺入力方向是相反的,以防止针刀在刺入皮肤的瞬间,因针刀刺入的惯性力作用而扎得过深。另一种持针方法是:在刺入较深部位时使用较长的针刀,其基本持针方法和前者相同,只是要用左手拇、食指捏紧针刀体下部。左手起扶持作用,右手起控制作用,防止针刀刺入时,由于针体过长而发‘弓形’变,引起方向的改变。

3.5 進针刀方法:分‘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四个操作规程。其中‘加压分离’尤为重要,可将浅表神经血管分离至针刀刃两侧,保证安全性。‘加压分离’是靠针刀刃分离浅层神经血管,对深层几乎没有作用,根据解剖学确定施术部位,若浅层没有较大神经血管就可以不用‘加压分离’,而是快速刺进皮肤后慢慢进针刀。如果神经血管丰富的部位,就必须进行‘加压分离’,而且最好在皮下打局麻药,否则会痛,但也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进行‘加压分离’,右手将针刀快速刺入皮肤。现多用细针刀,直径多在0.4~0.6mm,针刀体较软,一般不打局麻药,进针刀速度一定要快。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拇指和食指揑住针刀,中指托住针体,置于针体的中上部位,左手拇指与食指和中指相对揑住针刀体的下部,即右手中指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像一根管子一样紧紧将针刀体固定往,露岀针刀尖部0.5cm左右,针刀尖部距离皮肤1cm左右,对准进针刀点快速刺入皮肤。这样,既不会岀现弯针现象,也不会进入过深,而且用最快速度刺入皮肤,几乎无痛感。

文章来源:《江苏中医药》 网址: http://www.jszyyzz.cn/qikandaodu/2021/0708/384.html



上一篇: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下一篇:江苏中医药杂志理事会

江苏中医药投稿 |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 江苏中医药版面费 | 江苏中医药论文发表 | 江苏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苏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